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就医指南>医院简介
康复知识
残疾人的心理康复——视觉篇
1.视力残疾人的感知觉有哪些特点?
眼睛是人们观察周围事物、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无论在空间定向、时间估计,还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以及个体智力发育中,都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与其他感觉相比,视觉具有感知范围大、距离远、知觉速度快、转移灵便等明显特点。视觉一旦丧失,视觉所特有的优越性便也全部丧失。原来由视觉感知的事物只能由其他感官的活动予以代偿,如看不见钢笔只能用手去触摸,看不见陌生人的走近只能靠耳朵去听脚步声,等等。但是,丧失视觉的人不能直接感知光、色和物体的透视,而且也无法由其他感官来代替。 视力残疾人在感知觉方面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是部分或者全部丧失视觉。对于一个视力残疾人来说,一切都处在黑暗中,他不知光明为何物。除了自己耳朵能听到、手能摸到、脚 能走到、躯体能触到的客观物体,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世界有多大,都是他所难以了解的。这种严重障碍给盲人的感知觉带来了一些不同于视力正常人的显着特点,这些特点大致可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⑴由于代偿作用,听觉功能显着增强:视残人和视觉正常人不同,对声音刺激物的定向反应增强了,并且能在长时间内保持不消退。这是由于声音对于视残人取得了不同于视力正常人的信号意义,它们成了视残人在行走、认识活动、生产与生活中进行空间定向的重要依据。 ⑵触摸觉和肌肉运动觉的充分发展与增强:对于丧失视觉的人,触觉、听觉和运动觉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来源。他们主动、积极地利用自己的肌肤去接触外界事物,靠触摸觉和运动觉获得事物的表面形象,耳朵的听觉和手的触摸觉的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偿了丧失的视力,起到了“眼睛”的补偿作用。但是应当看到,他们的知觉范围终归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不但使感知觉的速度减慢,而且所能感知的外界事物特征减少,准确性也差了。
2.视力残疾人的学习记忆有哪些特点?
视力残疾人的学习记忆也存在着与正常人不同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只能依靠听觉和触摸觉、运动觉等进行学习。他们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言语传授而获得,而且听觉、肌肉运动觉和嗅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正常人看到了小汽车,又听到了“小汽车”一词,便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条件联系;而视残人则要通过触摸小汽车的模型或实物,听一听小汽车喇叭声和发动机的响声,再听到“小汽车”这个词,三者才能形成条件联系。显然,听觉、触摸觉、肌肉运动觉都发挥了作用。又如,在盲文学习中,他们所依靠的也是听觉和触摸觉的联合作用。触摸觉的替代作用在视残人学习特殊书写方法时表现得特别明显,这种特殊书写方式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的形成中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前苏联学者关于残疾人学习凸线画的研究证明,盲人由于用触摸觉代替视觉,经过学习可以正确地确定物体形象和图画形象的相互关系,发现物体及其图画间的相似点。 视力残疾人在记忆活动中的突出特点是听觉记忆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惊人的增强,凡事一入耳,就像钉子钉在木板上。他们还有很强的分辨能力。早在十八世纪,法国着名哲学家狄德罗就说过,视力残疾人的听觉记忆特别好,别人的嗓音对视力残疾人来说,就好似这些人的面孔而有各式各样。视力残疾人碰到朋友时,只须从声音中就能判断他是谁,在哪一个方向,离自己有多远,从其语调中还可以判断他的情绪和健康状况。
3.视力残疾人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在视觉正常的人的思维活动中,往往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思维,语言和感性经验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这种反映如果脱离了语言和概念是无法实现的,这种反映一旦脱离了感性经验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视残人由于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受到局限,他们的言语缺乏感性形象的基础,因而必然要影响其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 由于缺乏感性的经验,视残人的抽象概括过程难以顺利进行;由于缺乏感性经验,他们所形成的概念往往不准确,而且难以进行合乎实际的判断和推理。他们对某一事物(尤其是新接触到的事物)的分析、概括只能建立在自己听到、嗅到、触摸到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因而往往容易忽略事物的整体性,不容易全面地反映这些事物。古代印度关于“盲人摸象”的寓言,所反映的就是只抓住具有最大实际意义的特征,而忽略其余特征的不准确、不全面的抽象概括的典型例子。视残人缺乏感性经验导致的另一必然后果是形象思维的贫乏,借助于语言、概念进行的抽象思维成了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贫乏和无法观察对视残儿童思维造成的障碍是使他们在概括时发生困难。例如,有的视残儿童认为苍蝇和蜜蜂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能飞的昆虫;还有的视残儿童认为苹果是圆形的,于是就把梨子、圆形玩具等也都说成是“苹果”,因为它们都是圆的。 至于后天失明的视残人,他们的思维特点与正常人并无明显区别。他们既可以借助于失明前的视觉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可借助于词和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有研究表明,在没有视觉的条件下,他们的空间表象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都可能达到高度完善的程度。
4.怎样做好盲童的心理康复?
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康复主要针对先天性残或幼年残者,盲童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在人们的印象中,盲童的形象常是个子矮小、行动笨拙、不爱活动等等。确实,以上现象在一些盲童身上是存在的,而且有的表现还比较严重。有的盲目童不敢跳,也不会跳,甚至不会正确走路,行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身体软弱,脸部表情单调。这些表现被人们叫做“盲相”。有的国家做过调查,在身体发育上,自幼失明的儿童比同年龄正常儿童迟缓2-4年。“盲相”和身体发育迟缓不是失明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能性。受过很好学前教育的盲童,可以在行动时不带或少带“盲相”,身体发育也可以正常。如果为了避免摔伤,把盲童长期关在屋子里,不让他自由活动,那么,这种担心摔伤的“周到”关怀,一定会导致“盲相”的出现。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各个器官及其功能才能得到发展。如果让盲幼儿像其他幼儿一样在游戏、作业等活动中得到发展和补偿,那么他们的肌肉、骨骼、内脏等都会在正常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成长。 在盲童成长的过程中,要抓紧其心理康复,并使听觉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逐步达到完善,最大限度地在代偿视觉缺陷中发挥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让盲童在运用听觉时配合其他保存的感觉,既听,又摸,又闻,甚至亲口尝一尝。应当有计划地让其尽早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当然也要教育盲童注意安全。例如,训练盲童往茶杯中倒水,是根据水侄入杯中时发出的不同音响来判断是否倒满了。开始训练时最好用凉水,等熟练后再用开水就比较安全。这样做既可以都会其技能,又可以避免其自卑。要教育盲童利用一切代偿功能的特殊训练,努力赶上正常人的社会功能,达到“残而不废”。我国已经有了盲人大学生、盲人音乐家等视残知识分子,可见抓住早期教育和心理康复,消除盲人的自卑心理,发挥其心理代偿功能,弥补生理缺陷,就一定能够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婚姻和家庭的各种困难,使其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
5.怎样做好盲童的补偿训练?
我们知道,触觉对盲童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盲童的良好触觉是要经过训练才能达到的,触觉的感受力也是逐步提高的。因此,从幼儿期起就要训练盲童触摸各种物体。例如摸读盲字训练,可由练习摸直径较大的点字开始,逐渐缩小点的直径和点的距离,到学龄期应会摸读印刷的盲文点字书籍。 盲人可以区分音频、音强、音色的细微变化,并以此来精确定向。美国的达伦巴克也用实验证明了盲人能察觉出障碍物的存在而不去碰撞它,不是因为盲人的触觉,而是盲人的听觉为他们提供了障碍的信息。也就是说,盲人学会了使用前言固定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不为明眼人所注意的声音。当盲人有了这种根据声音判断物体的能力后,在生活中判断汽车的运动、人的语声、鸟的鸣叫、交通工具的种类、火炉上水壶中水的沸腾、室内人的多少和房间的大小等等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除听觉外,盲人还配合其他感觉来定向。盲童可以从小学习用嗅觉区分各种气味,不仅要学习区分家中经常食用的各种水果、蔬菜、调料剂的气味,还要学习区分不同商店发出来的不同气味,如鱼肉店、副食店、小吃部、饭馆等的气味。新刷了油漆的门窗,盲人凭嗅觉在一定距离处就却步不前,就像看见了贴着“油漆未干,请勿靠近”的告示一样。嗅觉的经验可以帮助盲人在街上定向。 盲人对于时间的知觉也有其自己独特的途径。有光感的盲人当然可以凭借阳光或灯光来判断时间,辨别白天和黑夜。全无光感的盲人要靠另外的途径:一种途径是触摸特制的盲人手表以确定时间;另外一种途径是利用客观事件与身体生物节律或周期性活动形成的联系,来感知各个事件的先后关系和时间长短。例如,中午12点吃饭,饭后洗碗,和同学谈话,盲童对于每一项活动所需的时间都有大略估计,凭身体的生物节律和活动周期,再根据自己的运动感觉,可以较准确地判断下午上课的时间。 盲童的补偿训练对一生的生活、工作都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对培养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也有重要意义。
来源:台州市委市政府信息中心
点击数:6144   录入时间:2019-3-6   【打印此页】 【返回】
注: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未经允许,谢绝转载。图片与文字来源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